《與其麻木前進,不如勇敢迷失》|心中有感,迷途也能欣賞風景、心若無感,前進哪有終點?

Last Updated on 2023 年 11 月 4 日 by 萊恩 Ryan

林子鈞:撕下生命的包裝紙,需要些許的勇氣。

036《與其麻木前進,不如勇敢迷失》

為何挑這本書

前陣子有機會採訪到本書作者林子鈞,他與夥伴創辦了非營利組織「遠山呼喚」,初衷是為尼泊爾震災失學的孩子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。5年過去了,他們初心不變,但目標更宏大:為亞洲種植教育。在亞洲各地尋找有志教育的人,一起攜手創造當地變革。

最難得的是,他們倆決定做這件事才20歲。20歲,你、我在做什麼呢?雖然年少輕狂是權利,但他們做了一點不一樣的事,確確實實發揮了影響力,改變許多孩子與青年的人生。

這本書,就是作者自述,他怎麼從一個迷惘少年畢業,投身到他的願景中,還吸引越來越多人一起加入。能透過採訪與子鈞相識、透過這本書推薦他們在做的事,是我的榮幸。

簡要重點

(作者自序)

我真的有選擇嗎?──從即將休學的日子說起

那天,椰林大道上的天空很藍,兩旁花叢綴著幾點杜鵑殘花。我騎著車,默然地看著這一切,思索自己怎麼如此麻木,花了兩年的時間,才發現這裡沒有我要的人生。同一時間,我也意識到自己把「用功讀書、考上名校」當成夢想的時刻,就是我停止追逐夢想的時刻。

二○一五年,我是一個典型的大二學生,跟多數臺大經濟系的同學一樣,不知道自己為何而來,又該何去何從。貼在我身上的名校標籤,感覺上更像是協助社會人士識別我們的刻板印象,跟刻意貼著「XX級肉品」的牛肉沒什麼兩樣。大學時期的狂歡、放逐、乾杯,只能算是肉被放在熱鍋上那嗤嗤作響的噪音。在尚不知自己是誰的前提下,我們是被社會的利刃切下來、毫無生命力的東西。

不只我們如此,這是瀰漫於一個世代的煩惱。年輕人集體抱怨世界、集體取暖成了常態。拋去求生欲望的「心靈毒雞湯」當道;鍵盤與螢幕裡,似乎存在著他人以為更真實的人生;貼在臉書上的照片,是特意彰顯Life is good的虛假表象。但如果你認為年輕人沒有病識感,其實,我們打從心底對現狀感到厭倦。我們之所以說自己沒有選擇,只是因為我們深怕自己選「錯」了。

他們說我們是「厭世代」,其實,我們只是討厭自己迷失的人生罷了。

但我心裡總是有股氣,憑什麼寫我人生劇本的,是父母的期待、同儕的眼光、社會的規範?如果拋開眾人的眼光來選擇,所有選擇後的「對」與「錯」,不都算是一種「前進」嗎?以後進入了社會,難道我的人生就甘於被收納進一張名片,只用短短幾行文字來解釋?決定休學的那一天,我的後背包被「休學申請書」壓得異常沉重,心卻再次感到興奮。終於,我要為自己做出選擇了。

然而,世界就是這般充滿著巧合。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帶我重返震央,遇見了那些沒有依靠的孩子們。

行動啟示

「自我解剖」。

「真實的成長,往往存在於你想要忘記的黑色回憶裡。當我們被現實的利刃劃開,才能看清楚自己骨子裡是什麼做的,這種沒有施打麻藥的『自我解剖』就是成長的開端。」

職場上近年很流行「成長心態」,指的是如何在工作中不斷學習、不斷成長。

對作者林子鈞而言,這卻是兩回事。

他以為,學習是增加外在條件,成長卻是內在提升。所以才有上述這段話:真實的成長要透過自我解剖。

離開校園幾年了,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還有些天真,甚至會抱怨:不想學了!

我明白,停滯不前其實就是落後,但這種無止盡的「學習」,真是我要的嗎?

從子鈞的說法來看,他希望大家都能「重新認可你很喜歡的自己」。

回到自己身上,原來我混淆了內外之別:我不想學新東西,是不是因為我內在對自己的成長已經沒有要求了?既然沒有內生動力,那一切因為外在條件如薪水、升遷、好品質生活,就算生成動力好了,也只是短暫而痛苦的。

他在旅行中遇見直言不諱的旅伴、在志工活動發現自己的需要、在為組織奔走時挨罵,一步一步開發出內心的「真我」,他這麼總結:尋找內心永遠是進行式。

《來談談那些痛苦的事吧!》|工作,其實是行銷自己的絕佳舞台
森岡毅:只有自己掌握了可控制自己人生的「選項」。

所以,迷失並不可怕,只要心有所感、依然會動,對自己、對他人依然有感懷,就不怕永遠迷途;而麻木是當心都無感了,又怎麼看路、前進不看風景,連終點都不知道在哪,這才可怕、可嘆。

記者私房話

6月中,子鈞與台大教授葉丙成在線上對談,一場給畢業生的直播。

隔天同事告訴我聽完對談非常觸動,恰好對應到生命經驗,尤其是即將從職場畢業,感懷更深。

我毫不懷疑,因為我在採訪遠山呼喚時,與兩位共同創辦人談話就是如此。

曾經和他們共處同一間校園,甚至可能擦身而過。子鈞與Emily兩人都是說話時眼神有光那種,即使面對媒體多次,他們依然不厭其煩,將他們心中的故事傳達出來。

其實想改變世界,說難也不難。子鈞是因為曾在尼泊爾志工服務,接到當地老師的訊息,希望協助當地震災募款,而Emily則是與他一起籌備。

若事件到這裡為止,就是大學生中諸多有趣、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故事,絕不罕見,在商業競賽、社團簡報都能聽到一拖拉庫。

可難點就在,誰能堅持下來?2015年至今,6年了。途中有讚美、有浮誇,也有冷眼、有恨鐵不成鋼,風霜雨雪,他們走過來了。

訪談時子鈞提到,遠山不是「事業」,而是「志業」。

在遠山呼喚辦公室,有一塊“Be Blod”標語。我相信,勇敢,是他們一路行來,最可貴的武器。

書籍資訊

書名:《與其麻木前進,不如勇敢迷失: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林子鈞首部著作 — — 如果夢想無比重要,十年一夢又如何?》

作者: 林子鈞

出版社:悅知文化

透過 紙本書 閱讀。

喜歡這篇文章的話,歡迎追蹤IG看圖文&關注FB粉絲專頁~

人際關係

萊恩 Ryan
萊恩 Ryan

嗨,我是萊恩日誌的萊恩 Ryan。

我先是愛書人,後是媒體人,立志當個只工作不上班的自由人。我喜歡將閱讀的收穫寫下來,分享給你,增加好人與好事相遇的機會。

好奇想提問,或是邀約合作,歡迎來聊:[email protected]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