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st Updated on 2025 年 3 月 18 日 by 萊恩 Ryan
這一集在說什麼
志源分享他在日本 6 年內跳槽 4 次的職涯經歷,探討他在東京工作、轉職、以及對未來職涯和人生的思考。
1. 為何選擇到日本工作?
- 志源大學念的是土木工程,但他認為台灣的土木工程工作環境壓力大、待遇差,促使他考慮出國發展。
- 曾經在台灣面試土木相關工作,月薪僅開出18,000 台幣,讓他強烈感受到台灣建築業環境的低迷。
- 他認為日本建築業雖然也有挑戰,但至少社會對建築從業者的專業尊重度較高。
- 大學期間參加台日合作的建築工作坊,認識了一群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學生,讓他對日本建築環境有初步的了解,也成為後來赴日發展的契機。
2. 在東京的工作與跳槽經驗
- 第一份工作是透過大學認識的日本朋友介紹,開始於數位建築領域。
- 目前在 Toyota 的子公司「en by Toyota」,負責智慧城市的建築部門,擔任不同部門之間的橋樑,因為他具備工程與程式設計的背景。
- 6 年內跳槽 4 次,前兩次是因為被老闆挖角或是公司經營不穩定。
- 第三次跳槽是因為想尋求新的挑戰,最終加入 Toyota 子公司,負責更具影響力的項目。
- 認為跳槽是提升專業與薪資的重要策略,尤其是軟體工程師在日本市場需求量大,且英文能力是加分條件。
3. 跳槽的思考模型與決策方式
- 志源認為職涯決策必須建立在長期價值上,會以未來 5-10 年的時間軸來思考跳槽的影響。
- 進入不穩定的公司時,他會評估自己的「可控性」:
- 如果是個人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,他會努力嘗試。
- 如果是外部因素(如公司文化、經營方針)不可控,他會選擇跳槽。
- 認為工作選擇不僅是為了當下收入,更是為了培養未來的競爭力。
4. 文化差異與適應日本生活
- 語言是初期挑戰,剛到日本時日文程度有限,但邊工作邊學習逐步克服。
- 認為日本職場文化較為保守,工作分工細膩,講求「敬業態度」與「團隊協作」。
- 觀察到台灣與日本對於建築從業者的尊重程度不同,日本較重視專業,但同時也存在階級文化。
- 認為台灣社會在薪資待遇與專業尊重度方面,仍有許多進步空間。
5. 未來展望與個人成長
- 志源對於AI 工具的發展感到興奮,認為 AI 能進一步提升他的工作效率與專業能力。
- 未來除了在建築或數位設計領域持續發展,他也希望探索以下方向:
- 跳舞:認為舞蹈能提升表達能力與身體協調性。
- 在澳洲生活:對澳洲的生活步調和文化氛圍感興趣。
- 數位藝術創作:未來有機會時,想嘗試進入數位藝術領域。
快問快答
1. 你認為最成功或最值得的投資是什麼?
志源:「我的思考方式!我會用長期時間軸來看現在的決策,例如即使剛出社會薪水低,我也會投資在健身和參加線上讀書會,因為這些經驗未來會帶來長期價值。」
2. 讓生活變得更好的習慣或信念?
志源:「以前我會跟別人比較,後來我學會專注在自己可以改變的事情上。
- 把問題分成『可以改變』和『無法改變』兩種,無法改變的就不去煩惱。
- 不被社會既定的成功模式綁架,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,每天進步一點點。」
3. 你認為自己最特別的習慣或嗜好?
志源:「我小時候會把指甲剪到完全沒有白色部分,因為我覺得指甲下的肉需要『呼吸』。」
4. 你覺得自己最大的優勢或思考模式是什麼?
志源:「我會用不同時間點的自己來換位思考。例如討論 18 歲公民投票權時,我會試著從 40 歲、50 歲甚至 80 歲的視角來思考。」
5. 遇到挑戰或不確定時,如何應對?
志源:「如果是我能掌控的問題,我就努力解決;
如果是我無法掌控的問題(如公司文化、經營狀況),我會考慮離開。
在不穩定的公司工作時,我不會內耗,而是迅速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。」
金句語錄
「職涯決策要看長期,不要被眼前的收入綁架。」
「外部不可控因素,不要過度內耗,該離開就離開。」
「台灣薪資與專業尊重度不匹配,是建築業的一大挑戰。」
「有些價值不會立刻顯現,但在正確時間點,它們會成為資產。」
「長期來看,穩定 ≠ 成長,跳槽是為了更好的未來。」
感謝志源,志源的職涯經歷展現了靈活決策與長期思維的價值,他勇於跳脫舒適圈,並在不同的職場環境中不斷提升專業能力。
他的故事提醒我們:長期成長的價值,往往在短期內難以看見,但勇敢踏出下一步,才能發現更廣闊的可能性。
如果你也曾考慮到日本工作,希望這集能帶給你一些啟發!
和我一起實踐邊旅遊邊工作的生活!
加入 1,800+ 多位訂閱者,每週收到電子報:最新的數位遊牧紀錄、多元副業分享、探索故事。